|
|
主要通报近期召开的全国、全省商务工作会议精神、我市2005年商贸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2006年预期目标及主要工作四方面的内容。
一、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
2006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于1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2005年的商务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我国商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十一五”期间商务发展思路,部署2006年商务工作。会上,薄熙来部长作了题为《努力创新,科学发展,开创商务工作新局面》工作报告,相关省市在会上交流了工作经验。薄部长工作报告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一)2005年商务工作回顾
2005年,我国商务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
对外贸易超过1.4万亿美元,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亿美元,增长17.6%。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超过日本。
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与投资的贡献率基本持平。进口税收5280亿元,增长11.3%。进出口直接带动就业1亿人以上。
纺织品、服装、鞋类、彩电、摩托车、空调、DVD、集装箱等700多种商品出口居世界第一。
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制成品比重达94%,机电产品比重达54%,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达28.6%。
妥善处理了与欧、美的纺织品贸易争端。争取韩国等13个国家承认我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目前总数已达51个。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4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上交税收6349亿元,占全部税收的20.6%。
对外直接投资69亿美元,增长26%。援建各类建设项目446个。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万亿元,增长12.9%。流通步伐加快,社会物流总额达48万亿元增长25.4%。连锁率达到14%,连锁百强销售额增长4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
(二)“十一五”商务发展面临的形势
薄部长用六句话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商务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是国际发展空间大,但贸易磨擦多。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2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贸易大国。预计2005年我国GDP规模将超过法国,今年可能超过英国,居世界第四。我国还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十五”期间我国出口增量相当于美、德两强出口增量的总和。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进步新的快速增长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至2010年,世界经济将保持4.3%左右的增速,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我国经济总量,特别是贸易总量的大幅提升,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贸格局,势必与一些国家产生碰撞和磨擦,“中国威胁论”的市场也在扩大。
二是经济增长快,但制约因素多。我国经济在前26年年均增速为9.6%的基础上,按照预定目标,“十一五”期间还将维持在年均7.5%左右的增长速度,这在二战以后各国经济发展中都是罕见的。但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的制约因素也在增加。首先是能源、资源的约束,如铁、铜、铝等矿产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70%,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40%和60%。其次是产能过剩日益显现,如钢铁行业产能目前已有4.7亿吨,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汽车产能800万辆,过剩200万辆。此外,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三是储蓄规模大,但扩大消费难。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500美元,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超过14万亿元。但是,1993-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仅为59.5%,2004年为53.4%,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我国消费率大约低20个百分点,消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是市场大发展,但秩序欠规范。我国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96%的消费品、94%的农副产品和88%的生产资料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的基础地位基本确立。但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规范市场的工作仍然滞后,市场准入等规则尚不健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依然猖獗,封锁市场、垄断经营等不当竞争相当突出,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大量存在。
五是贸易总量大,但自主品牌少。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占世界比重达到7%。但自主品牌不多,自主创新能力远远不够,出口的58%依赖外资企业,55%的出口方式是加工贸易,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出口的比重不足10%。
六是注重“引进来”,但尚少“走出去”。2004年我国吸引外来投资居世界第3位,但对外投资仅排在世界第27位。我国的GDP已接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8000亿美元,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
(三)“十一五”商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今后五年,我国商务工作主要任务和目标是:
一是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基本形成,初步建成适应城乡居民小康生活的商业流通服务体系。
二是外贸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至2010年货物贸易达到2.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0%,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
三是得用外资质量显着提高,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比“十五”期间略有增长。
四是“走出去”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外投资规模实现大规模增长,5年累计达到600亿美元,基本建成一批境外资源开发基地和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初步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和品牌。
五是对外经济关系基本协调,与大国相互借重、合作共赢的大国经贸关系基本建立,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理分工关系初步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取得较大进展。
六是形成规范、协调、高效的商务工作机制,商务领域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商务法规体系框架构建完成,商务发展合力显着增强,商务设施现代化和信息化不断推进。
(四)2006年全国商务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2006年工作的预期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增长12%;对外贸易增长15%,努力实现贸易平衡;实际吸收外资不低于2005年,质量有所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增长15%,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7%。
主要工作思路是:内贸要发展现代流通,促进扩大消费;外贸要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贸易基本平衡;外资要强化产业和区域引导,增强对国内技术、产业和经济的带动作用;“走出去”既要快速发展,也要注重提高质量和防范风险;同时,要积极改善外部环境,维护产业和企业利益。
重点工作有十一项:
一是继续推广“万村千乡”。力争全年建成10万个标准农家店。为此,中央贸易发展基金将再安排5亿元,用于工程实施的直接补贴和贷款贴息,每开一家乡级店补贴3000元,村级店补贴4000元,对西部每家再多补1000元,提高配送中心贷款贴息率。
二是实施“万商西进”。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推动1万个境外来东部地区企业到中部六省投资。
三是开展“品牌万里行”活动。重点培育300个品牌,开展“自主品牌联销”活动,开展“品牌万里行”系列宣传。商务部决定安排7亿元资金,对名牌企业参展、营销、售后服务、进入国际市场等予以支持。
四是启动“双百”工程。在全国重点建设10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和出口企业。商务部已会商财政部安排一定资金,通过直补和贴息方式,支持上述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重点支持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用于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带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
五是实施“东桑西移”。在五年内建设200个万亩生态桑蚕基地。
六是大力开展“科技兴贸”。建设一批出口基地,支持25个高新技术产品、15个医药和6个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促进12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打造一批品牌,培育160个自主品牌;完成一批技术改造,选取300个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给予技术改造和研发资助;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支持140个应对国外技术壁垒项目,到今年底发布100项《出口商品技术指南》。覆盖占出口额50%以上的商品,监测80%以上的出口市场。商务部决定安排5亿元支持“科技兴贸”。
七是实施流通企业“减债脱困”。基本思路是“国家拿一点、地方掏一点、企业扛一点”,先试点,后推广。商务部今年准备支持12个试点城市债负重组,用2-3年把债务包袱基本甩掉。
八是建设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商务部计划安排20亿元,用3-5年在境外建立若干个“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通过发挥集群优势,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想出去,但出去难的问题,带动国内长线生产能力向境外转移。
九是建设商务信息体系。今年重点支持:基层信息网络建设,向中小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国内外市场的公共服务信息;建设反商业欺诈信息平台;完善城乡市场信息、公共商务信息和贸易救济三大服务系统。
十是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网”。在50个城市建立国家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建设“保护知识产权评估预警和举报投诉工作平台”。
十一是实施“人才强商”。重点支持10所重点高校的商务学科和50所商务职业学校建设,培养商务人才。选拔100名中青年研究人员和骨干教师,进行商务基础理论和重大课题研究;每年培养1000名优秀商务人才;每年培养5000名服务外包、营销、物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培训全国商务厅局长,对全国商务主管部门的厅、局长进行全员轮训。
会议还重点讨论了《中央贸易发展基金2006年重点支持项目方案》,该方案提出的重点支持项目支持资金预计超过50亿元,重点支持八大工程: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品牌万里行”计划,科技兴贸工程,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十个境外中国投资合作区工程,创新保护工程,“人才强商”工程。
二、全省外经贸、流通工作会议精神
省外经贸厅、省经贸委也相继于1月下旬召开了全省外经贸工作和流通工作会议,总结“十五”和2005年工作,研究部署了“十一五”和2006年工作。
外经贸工作方面:2005年,全省完成进出口总额544.3亿美元,比增14.49%,其中出口348.45亿美元,比增18.5%,进口195.86亿美元,比增8%(我市外贸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一半,达52.5%);利用外资实际到资62.3亿美元,增长17.2%;全省新批境外企业66家,投资总额10518万美元,增长109%。2006年,我省外经贸工作主要预期指标为:外贸出口增长12%,利用外资实际到资60亿美元以上,境外投资增长10%。重点工作是寻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积极拓展出口市场,加强预警监测和磨擦应对;二是着力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创新投资促进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拓宽利用外资领域,突破利用外资的瓶颈制约;三是有效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推进对外投资,提升国际经济合作水平;四是着力提升闽台港澳经贸合作水平,巩固闽台经贸合作成果,深化闽港闽澳交流合作;五是积极推进开发区的改革与发展,用足用好各类园区政策,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和动作机制,促进开发区产业集聚;六是进一步优化环境,研究制定符合世贸规划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加强部门协作与配合,推进投资环境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七是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流通工作方面: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0亿元,增长13.5%。2006年,全省流通工作的预期指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重点要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保持流通业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创新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二是引导居民扩大消费,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建设城市便民利民流通项目,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三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发展生产服务业,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业,发展大批发;四是深化流通改革开放,为流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五是加强流通行政主管部门建设,提高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三、我市2005年商贸业发展概况
2005年的商贸工作,可以用“比较圆满”来概括,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目标,进出口总额是2000年的近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0年约2倍,为“十五”计划任务的完成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一)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2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其中:出口17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进口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11.4%。主要特点有:(1)民营企业出口增幅最大,全年出口36.7亿美元,同比增长43%,比全市出口增幅高出19.2个百分点,但外资企业仍然是我市出口的绝对主力,占比重达62.1%。(2)对欧洲出口增长最快,增幅达38.6%,虽然对亚洲出口增长乏力,仅为14.5%,但亚洲仍是我市主要出口市场,占比重达47.2%。(3)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有所提高,占全市出口比重达42.6%,比去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特别是外资企业一般贸易比重提高得更快,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二)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全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6个,投资额710.9万美元,同比增长2.2倍,其中加工贸易投资116.2万美元;截止2005年底,全市累计境外投资项目111个,投资总额3584.7万美元,境外投资项目分布在25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劳务合同额7545.7万美元,营业额7999.9万美元,新派出劳务人员4137人,期末在外8759人。主要特点:(1)企业对走出去积极性大大增强,大项目增多,今年95万美元以上项目就有4个,而去年最高的只有厦华增资60万美元项目。(2)境外项目分布更广,今年新增了埃及、文莱、佛得角3个国别。(3)外派劳务人员素质提高,海员和游轮服务生、飞机维修两个优势行业外派人数占七成以上。
(三)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2亿元,同比增长16%,是“十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228.3亿元,同比增长16.9%;餐饮业实现30.1亿元,同比增长12.7%。主要特点:(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增幅达25%,比全市增幅高出9个百分点;所占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超过50%,达到51.2%。(2)亿元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增幅达到38.1%,说明这些市场的规模和辐射能力在进一步扩大。
(四)副食品供应保障有力。全年牲畜定点屠宰上市量116.5万头,比增16.9%;蔬菜上市交易量 101.8万吨,比增30.63%;活禽上市6062吨,比减14.9%;水果上市交易量9.9万吨,比增5.5%。主要特点:(1)食品安全形势良好,全市治理“餐桌污染”36项指标全面达标。(2)蔬菜批发市场交易大幅增长,我市农产品物流批发中心集散功能进一步增强,同安闽南果蔬批发市场55%以上的蔬菜销往外地。(3)总体上全市生鲜食品批发交易量增加,需求增加,价格走势有升有降,但总体平稳。
(五)国企改革进展顺利。列入2005年商贸企业改制的17家企业的改制工作全面铺开并已基本完成,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职工分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全年共分流安置职工400多人。
四、我市2006年商贸形势分析和工作思路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我市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商贸工作,促进我商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商贸业在我市经济格局中找准立足点,在新平台上实现新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提高我市入世应对水平,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形势分析
从国际上看,由于世界经济转暖,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推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但国际原油价格高位波动,汇率波动压力增大,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会进一步突显,我国经济增长既面临发达国家的阻力,也面临周边及新兴市场的竞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处于较快的增长期,商贸业发展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外部资源和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改变,贸易磨擦进入高发期等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我市看,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增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领先优势,加快构筑经济特区中心城市,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工业载体建设在推动我市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必然会促进我市外贸的发展;新设立投产的大型外资企业,如DELL二期、友达电子等将拉动我市未来几年外贸的增长;区域港口一体化建设、“区港联动”的实施、海铁联运的实行,将大大优化我市的港口环境;漳龙高速、赣龙铁路、龙梅铁路、温福铁路和福厦铁路等的相继贯通,使我市在全国交通网络中从“终点”变为“中点”,这将使我市的经济腹地大大拓宽,我市辐射能力进一步扩张到赣东、粤北、闽北,这些都将给我市商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但我市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我市商贸业赖以发展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集群规模小,产业链较短,商品附加值较低,国际市场集中度过高;国内消费仍将受人口规模、旅游人数、新区市场建设等因素的制约,这些都给我市商贸业的持续发展增加了难度。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适应国内外形势和我市加快构筑海峡西岸中心城市,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内贸易、副食品保障的全面发展。统筹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出口和进口,努力实现商贸业的协调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出口商品、市场结构,加快转变商贸增长方式,创建出口品牌,培养出口骨干企业,推动工贸结合,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扩大发展区域和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妥善处理贸易争端,积极改善贸易环境;优化商业布局,调整商业业态,完善市场体系,做大做强会展业,进一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努力实现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发展目标
1、出口增长目标25%,即出口总额215.88亿美元。
2、进口增长15%,达到130亿美元。
3、境外投资额800万美元,对外劳务营业额8000万美元。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达到307亿元。
(四)主要工作思路
1、完善促进体系
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商贸业的促进体系。2005年,贸发局、国税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按时兑现出口退税资金,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外贸企业陈欠退税款的问题;市财政兑现了地方外贸扶持资金1514.7万元,还专门安排了3500万元用于扶持外贸出口;商务部中小企业扶持基金支持我市3840万元,研发和技改资金支持我市6个项目490万元。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方商贸扶持力度,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完善地方商贸扶持政策。出台进口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落实出口品牌企业及骨干出口企业的政策扶持;继续保留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扶持政策;设立流通体制改革专项资金,支持大型流通设施建设、物流批发市场建设、连锁经营、开展消费节庆活动;设立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会展业发展;扶持公共服务项目,鼓励代理出口。
——积极争取中央各项资金扶持。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中央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等外贸扶持政策;加强与商务总的沟通联系,研究跟踪即将出台的农轻纺资金及《中央贸易发展基金2006年重点支持项目方案》中有关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品牌万里行”计划、科技兴贸工程、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十个境外中国投资合作区工程、创新保护工程和“人才强商”工程等专项资金,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开展调研活动。开展商贸业对我市经济贡献的评价和商贸经济预测体系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完善对商贸运行情况的评价、分析和预测系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掌握行业动态,制订扶持措施,帮企业排忧解难;横向比较分析,学习先进地市经验,提高商贸业管理水平。
2、营造发展环境
去年,我市在优化商贸发展环境上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实行了口岸通关“5+2”工作制,新增了第四批“审价绿色通道”企业。开展纺织品出口预警,积极应对纺织品贸易磨擦。进一步完善经贸信息网网上审批、申报、投诉、咨询功能,开辟了展览信息服务网页,建立了SPS/TBT厦门咨询工作站。按照“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组织73家企业涉及4起反倾销案,涉案金额1400多万美元。开展调研、加大培训、实施奖励,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出口的影响。转变工作方式,建立了市区两级经贸联席会制度,条块结合共同研究解决商贸发展中的问题;建立了商贸系统与建设系统联席会议制度,为商贸企业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建立了重点专业市场建设调度会制度,推进专业市场建设等等。今年,我们将在营造发展环境再下大工夫。
——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改善口岸通关基础条件,建立口岸“大通关”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建设,推动加工贸易联网监管,规范外贸经营和报关代理市场秩序,深化通关作业改革,扩大信用通关,提高口岸大通关效能,进一步降低口岸物流成本和经营成本。
——强化公共信息服务。进一步充实经贸信息网,扩大公共信息服务功能、信息量和覆盖范围,经贸信息中心将每月推出新的信息栏目,尽量满足企业信息要求;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工作,扩大内贸流通信息、电子商务信息,完善展览信息服务网,逐步把经贸信息网建成我市内、外经贸的综合门户网站。
——继续办好“外经贸服务日”。我局已连续主办了三届“服务日”活动,得到了广大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参加人数一届比一届多,去年的服务日活动参加的人数超过3000人,今年我们将继续主办该活动,组织各对外贸易服务部门和机构现场宣讲,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
——做好公平贸易。将进一步加大公平贸易工作力度,发挥我市反倾销专项资金的作用,以涉外知识产权保护、“两反两保”(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特保措施)案件应对工作为重点,全面提升我市贸易救济法律工作能力与水平。
——强化预警机制。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发挥厦门WTO/TBT-SPS通报咨询工作站的作用,针对我市出口优势产业和产品,搞好预警,降低损失。进一步完善出口预警机制建设,对我市重点出口产品实施监控,国别范围扩展到美国、欧盟等主要市场;做好纺织品、鞋类出口预警信息发布。积极组织宣传培训,提高企业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技能。
——应对汇率风险。会同市人行、市外汇局组织相关的培训,积极推介新的汇率风险防范金融工具,指导企业掌握和适应新的汇率机制。
——促进协调互动。加强与检验检疫、财政、税务、外管、土地、工商、质检、金融、保险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争取它们对商贸发展的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商贸发展环境;健全商贸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开拓市场、促进行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流通管理部门职责,整合流通管理资源,探索建立各部门相互配合,以区为主,市、区两级流通业主管部门有机衔接、合力促进商品流通发展的管理机制。
——完善区域协作。进一步完善周边地区在商贸业发展的协作机制,强化与闽西南五地市在激活内需、开拓市场、培育专业展会、促进连锁经营发展和培育专业市场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充实协作内容,构建辐射漳、泉、龙三市的都市购物商圈,促进四市商贸业的协同发展。
——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早餐经营,落实早餐工程三个标准的实施。改革早餐工程的承办方式,探索早餐入店经营模式。规范拍卖业经营管理,发挥拍卖企业在促进商品、资产流通中的特殊作用。建立酒类流通行业诚信体系,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加速旧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美容美发、报废汽车、汽车流通等内贸行业的管理,促进行业发展。
3、壮大经营主体
截止2005年底,全市外贸经营企业已达4066家,其中民营企业占81%。去年,我局在继续扩大外贸经营队伍即外延扩大经营主体的同时,注重从内涵上壮大经营主体,扶强扶大,制定外贸骨干企业标准,开展首批“外贸骨干企业”评选活动,并积极推动企业走工贸结合的路子。壮大经营主体方面,今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扶持骨干企业。筛选、培育一批以民营企业和内资生产企业为主体的骨干出口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外贸支柱企业。
——鼓励工贸结合。以我市工业载体建设为契机,鼓励和引导外贸企业投资实业,做强做大;鼓励我市商贸企业把加工或物流项目从货源地吸引过来,走工贸结合的路子,增强外贸发展后劲。
——培育多元主体。以2006年1月1日新《公司法》的实施、我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义务为契机,培植一批新的民营、外资和跨国公司的商贸经营主体。
4、实施品牌战略
去年,我市成立了“厦门市出口名牌评选委员会”,出台了评选标准,开展了首批“厦门出口名牌”的评选活动,并有28家企业入选。同时,我们还积极向商务部推荐,我市有4个品牌被商务部确定为“重点培育和扶持的出口名牌”。今后,我市将把创建出口品牌作为我市外贸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加以实施。今年,我局将继续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组织评选。制定《“厦门市出口名牌”评选管理办法》,评选第二批“厦门市出口名牌”。
——强化宣传。编印品牌宣传册,与《厦门日报》合作开展品牌宣传,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辅导,帮助企业针对自身实际制定创建出口品牌规划并组织实施。
——加大扶持。出台和落实扶持企业创建出口品牌的政策,在商标注册、广交会展位分配、法律保障、品牌奖励、宣传培训等方面加以扶持;大力扶持金龙客车、厦华彩电、古龙罐头等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
——积极推荐。辅导企业申报商务部“2006-2007年度重点扶持的出口品牌”,争取更多的企业获得国家级出口名牌资格;帮助获得05-06年度的四家企业申请商务部及省市扶持支持。
5、开拓国内外市场
去年,我市开拓国内外市场成效显着,共完成了14个开拓市场团组;组织超过500家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为我市企业新争取了广交会品牌展位35个,华交会展位40个;按照“政府策划,市场运作”的模式,主办“石材展”、“食博会”、“礼品展” 、“体博会”四个专业展会,石材展已跃居中国最大的石材专业展会之一,今年有望办成亚洲第一大石材专业展;与各区、中介组织、媒体、闽西南地市共同开展了 “迎新春大联展”、“2005年元宵旅游购物节”、“厦门购物文化节”、“缤纷夏日购物月”和“厦门购物狂欢节”等一系列促销活动,努力促进消费较快增长。今年,我们要继续做好开拓市场工作。
——推进出国展览。大力建设和完善多层次的开拓国际市场服务体系,优化贸易团组工作流程,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全方位的、完善的服务;继续推进出国展览工作,加强对贸促会和外经贸企业协会出国组展的指导;完善出国参展信息服务,落实鼓励出展的政策措施。
——建立营销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建立贸易网点、售后服务网点和投资办厂,通过“走出去”做深出口市场;鼓励企业通过综合性贸易中心等贸易平台或者到国外建立仓储分拨中心,建立自主国际营销渠道,直接进入目标市场,重点以匈牙利亚洲中心为平台,推动企业利用该平台设点开拓市场;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尤其是内销型工业企业如夏新、厦工、大小金龙、联想等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搭建展会平台。加强展览服务机构的培育,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境)内外的知名展会和广交会、华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国际性展会;办好我市的“礼品展”、“石材展”、“体博会”、“食博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展会,为我市和周边地域的企业搭好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平台。
——加强政策研究。深入研究WTO规则,为我市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便利与支持;关注WTO多哈谈判进程,为我市抓住开放服务贸易新领域的新机遇提供政策建议。
——拓展内需市场。巩固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中秋等传统节日促销活动的成果,指导商家不断扩大新的消费内涵,使传统节日的消费更红火;与旅游、会展互动,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九八”投洽会、“台交会”等重要赛事和展会为载体,吸引外地游客和参加展会人员消费;加强与区经贸部门、闽西南五地市、文化、媒体等部门的合作,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底蕴,在消费淡季策划举办“购物狂欢节”、“美食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引导消费,扩大区域性影响,变淡季为不淡。
6、努力扩大进口
我市是港口城市,外贸是我市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特点。扩大进口,是我市打造我市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增强吸引力、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重要载体。去年,受国家宏观调控、原材料价格倒挂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市进口仅增长11.4%。今年,我将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努力扩大进口。
——抓重点商品。做好大宗商品进口规划,把我市建设成为重要的进口商品聚散地,对一些获得国家国营贸易和指定经营权的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利用特有进口经营资格优势,做大做强这些进口产品(主要的商品有:铁矿砂、粮食、原油、成品油、燃料油、化肥、肉鸡等);近期重点帮助建发和香港大庆石油公司申请经营成品油进口非国营贸易经营权和分销权;帮助国贸公司申请化肥非国营贸易经营权及成品油内贸市场经营权。
——抓重点企业。抓紧调研,出台政策,从我市主营传统进口商品进口量比较大的企业中筛选10-20家,对其从厦门口岸进口的地方税收留成部份(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给予部分返还奖励,并补贴其部分运费(厦门到进口企业所在地的运费),降低其成本,吸引周边企业通过厦门口岸进口。
——抓通关效率。利用“检贸”、“关贸”协议,积极推动国检、海关改善进口通关措施,提高通关效率,扩大进口“绿色通道”企业名单,明确进口主要通关环节时限,使进口重点项目、重点商品、重点企业的受所有进口通关优惠措施。
7、优化商品结构
2005年,我市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43.7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21.71%,在全国科技兴贸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六,在五个计划单列城市中排名第二。但由于前几年机电、高新产品出口缺乏新项目的带动,后劲不足,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有所下降。今年,我们将大力推进“科技兴贸”工作,努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促进技术贸易,鼓励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广国际认证,推动我市产业升级;保持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促进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推动计算机、光电产品、高端彩电、船舶、汽车、工程机械、飞机零部件、钨制品、生物医药和软件等产品出口的较快增长。
——调整进口商品结构。鼓励企业进口我国缺乏的资源性初级产品和先进机电、高新技术设备。
8、扩大发展区域
由于受到地域、资源的限制,使我市出口货源匮乏,长期靠周边地区输入,主要靠收购异地货源(占81%)和代理(占90%以上)为主。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生产企业大多自己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周边地区出口货源逐步回流,我市出口受到了货源的瓶颈限制。为推动我市外贸持续稳定的发展,今年,我们将把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和A、B型保税物流仓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作为外贸发展的新载体和增长极,寻求外贸发展的新突破。
——引导各特殊监管区合理定位。推动保税区作为进口货物的物流分拨中心和出口拼箱运作中心;充分发挥保税物流园区、A型和B型保税监管仓享有的货物进入园区就可退税的政策,推动保税物流园区成为国内加工贸易深加工接转的“绿色通道”,成为出口拼箱、转口贸易的重要平台;推动A型保税物流仓库成为企业出口的助推器和出口物流中心;推动B型保税物流仓库成为综合产品的出口物流中心;推动出口加工区吸引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贸易企业和带动配套能力强的大型下游企业,尤其是两头在外的企业入区经营。
——做好推动工作。分析各类特殊监管区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其各自功能,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做强做大外贸。密切与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国家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和联系,跟踪各类特殊监管区的最新进展情况,协调、指导解决其碰到的问题。帮助各类特殊区域招商引资。
9、紧密两岸经贸联系
2005年,我市对台贸易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台进口、出口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台湾已成为我市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六大出口国别(地区)。去年以来,我局在大力拓展对台经贸方面创新了一系列举措:一是大力推动我市成为台湾水果进口集散地,截止目前,已有243吨的台湾水果在厦“登陆”,销往国内市场;二是广邀台商前来参展,首次在“台交会”期间举办“采购对接会”,第三届“食博会”专设了台湾农产品展区,展位数达74个,参展、参会的台湾相关农会、农业合作社、农产物流等团体和企业50家,专业台商超过200人。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四个平台建设,紧密两岸经贸联系。
——搭建两岸商务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我市的展会平台,广邀台商前来参展;积极筹备在台中、高雄办展;组织赴台经贸团组,进行考察洽谈和推销活动;继续加强与台湾工商团体、民间组织的联系,提高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争取更多的台商来厦设立贸易公司。
——构筑两岸商贸市场平台。创造良好口岸环境,完善市场、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继续完善我市的鼓励措施,积极为两岸业界人士牵线搭桥,巩固我市作为台湾水果进口中转站的地位;努力打造两岸农产品交易平台、建材交易中心物流平台、花卉交易平台。
——打造“两门”经贸交往平台。扩大对金门蔬菜出口,推动对金门大米出口的工作,推动金门酒厂在厦门设立大陆总部,办好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推动在金门投资设点,增加对金门直接贸易的品种,大力推动简化大陆商务人员赴金手续。
——完善对台信息服务台平台。继续加强对台经贸业务咨询和信息服务,完善对台经贸信息资源库,建立台湾企业和产品供求信息库,针对业务需要举办专题培训班。
10、扩大境外投资
去年,我市重点境外投资项目取得明显进展:信诺立电子公司获得了佛得角电视转播经营权;灿坤香港公司投资额达290万美元,是我市目前最大境外投资项目;东林电子成为我市在埃及的第一家境外企业,也是我市境外投资最大的加工贸易项目。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动境外投资的发展。
——支持重点行业和企业“走出去”。出台并落实扶持本土中小型跨国公司发展的鼓励政策;重点支持大型客车、工程机械、家电、石材、照明产品和食品加工等优势行业走出去投资办厂;抓住几个重点企业和行业(厦华、夏新、厦工、大小金龙、华夏铁路和节能灯、石材行业),推动到境外举办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类项目。
——探索建立加工贸易集中型投资区。选择在我市的商品、技术和管理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探索建立加工贸易集中型投资区的可行性,促进产地多元化;认真跟踪迪拜中心厦门企业的成效和已设的境外生产性项目经营情况,做好服务工作。
——加强境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市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的积极性;为有海外投资意愿的企业全面提供目标国的政治、经济等投资环境信息服务。
11、拓展对外承包
去年,我市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实现了零的突破,大成工程公司取得了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外派劳务人数也有所提高,提前完成了安置富余劳动力1000名的年度计划。今年,我们将继续拓展对外承包工作。
——拓展对外承包工程。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积极扶持有实力、有资质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
——发展对外劳务合作。推动我市企业境外投资设厂带动我市劳务输出;奖励外派本市劳务,完善外派劳务人员援助机制,积极组织和引导外派劳务技能培训,推动校企联合培训,推动企业建立外派劳务培训基地,推动学校培训符合外派需求的劳动资源,鼓励企业与有资质的境外机构联合进行外派劳务技能培训。推动厦门国际劳务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同安海员培训基地建设。
——培育经营主体。引导现有对外承包劳务经营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引进外资和推动企业与境外有资质的企业合资合作,促进我市外派劳务经营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12、培育特色商圈
去年,我们积极落实厦门《厦门市商业网点规划》,推动SM二期、明发商业中心、CEPA零关税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建设;出台了《市级商业(专业)街认定工作意见》,并正式认定了我市第一条市级商业(专业)街——“厦门电子数码街”,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05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商品市场(含农贸市场)162个(其中各类专业市场46个),总经营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约127亿元。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工作。
——推进商业中心建设。市级商业中心(一级商业区)主要是配合思明区进一步完善中山路商业街区和火车站—富山商圈两个市级商业中心,提高品牌商业积聚程度;区域商业中心(二级商业区)主要是配合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各区做好包括湖里商贸区、前埔商贸区、江头商贸区、枋湖商贸区、海沧商贸区、马銮湾商贸区、杏林商贸区、集美商贸区、同安商贸区以及东部(翔安)商贸区等在内的10个商贸区的项目推进,并结合各个区域的特点以及商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区或专业市场。
——推进专业街建设。按照《关于市级商业(专业)街认定工作意见》,做好一批条件成熟市级专业(商业)街命名和授牌,并加以宣传推介,重点做好乌石埔油画一条街、中山路、禾祥西路、龙头路旅游商品一条街、体育文化用品一条街等一批初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商业(专业)街的认定工作;制定出台专业(商业)街管理办法,促进专业(商业)街健康发展,重点培育中山路品牌一条街、禾祥西路特色商业街、五缘湾特色美食街、市体育路体育文化用品一条街等专业街。
——发展社区商业。抓好规划,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建设信息服务平台,搞好示范推广,重点推动社区超市(便利店)、再生资源回收、早(午)餐店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业态进入社区。
——落实大型商业项目。重点推进明发商业广场、罗宾森广场、SM二期、工人体育馆地下商业、集美嘉庚体育馆商业区、观音山商务集中区以及与会展业发展相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等项目的建设。
——推进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编制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总体发展规划,改造一批影响大、发展前景好的现有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扩建升级闽南果蔬批发市场、中埔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埔水果批发市场等;新建一批大型汽车、机电、建材等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重点推动花卉批发市场、五金机电市场、百脑汇电子城、闽南灯饰城、旧货市场改造、同安建材物流工业园、旗山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区域性大型工业品集散中心;支持海沧、翔安、同安区新建大型专业批发市场,重点重跟踪翔安汽车交易市场、同安建材物流工业园、IT市场、油画市场等项目;调研策划五金交电、酒类批发、旧货交易等市场,形成为本市和周边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的商品交易中心。争取出台推进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有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按照政府规划参与市场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三大专业代理、经销批发体系,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代理、经销商在厦门设立分拨中心,辐射和服务周边地区;扩大电子商务在批发商业中的比重,构建B To B批发交易平台。
13、发展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是流通业现代化的重要形式。“十五”期间,我市连锁经营方式得到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目前有连锁店(公司)超过300家,门店总数超过1000个,连锁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20%。第一家外商独资便利店——“八八”便利店进驻厦门;黄则和从仅有1家门店,发展到88家分店;安德鲁森全国加盟分店已达到200多家;思文电器把网点延伸到海沧、杏林、同安等城乡结合部;灿坤3C直接将分店开至漳州、龙岩等地区;舒友、牡丹等将分店开到上海等省外大城市。今年,我们将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发展商贸业的重要工作。
——扩大连锁经营领域。积极推动连锁经营从传统零售业、餐饮业向第三产业多个领域渗透;支持优势连锁企业从老城区向新城区、从城市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集镇发展,并大力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引导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将网点延伸到镇、村,开拓农村市场,积极引导连锁企业在周边地区开设分店;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连锁企业,帮助沃尔玛、好又多等商业企业发展物流配送业务,支持他们在岛外建设商品配送中心,发展向周边城市的物流配送业务。
——发展特许加盟经营。有效整合社会商业资源,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基础好的企业,运用商品、商号、配送、经营模式、管理技术等优势发展特许加盟经营,改造传统的“小门店”、“夫妻店”。
——推广先进零售技术。促进先进零售技术在中小连锁企业应用,加快构建服务中小连锁企业的电子商务公共信息平台,在中小连锁企业推广运用EOS(电子订货)、EFT(电子转帐)等先进零售技术。
14、促进商贸引资
2005年我市商贸业招商工作取得显着成效,进驻我市的主要商家有东方家园、苏宁电器、百安居、新世界百货、铜锣湾百货、家乐福等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今年,我们将继续下大力气促进商贸引资工作。
——抓好项目跟踪。根据我市商贸业发展和布局规划,编制招商指南和商业招商项目库;继续巩固、跟踪落实2005年出访招商的在谈项目,力争在谈项目能签约,签约的能落地,落地的能投产,投产的能运营。
——主动“走出去”开展招商。重点引进物流配送企业、跨国商业批发企业、中高档百货、专卖店等业态;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到我市设立外贸公司,促进我市外贸多元化发展;吸引跨国采购中心到我市“落户”;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管理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我市知名企业和商品品牌集聚度。
15、发展会展经济
2005年,全市举办各类展会44个,展览面积达42.4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1.7倍。除“9·8投洽会”和“台交会”外,厦门礼品展、石材展、食博会、体博会等专业展会的影响、规模逐步扩大,效益逐步提高,品牌展会的培育初见成效。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认为,厦门会展竞争力居全国第7位,会展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目前,厦门会议中心已经开始立项建设,我市会展设施将大大完善。今年,我们将继续完善各项措施,积极引导鼓励会展业的发展。
——强化政策引导。完善《厦门市鼓励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鼓励政策,吸引国内外着名会展机构来厦设立分支机构和举办会展活动。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不断提高会展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建立会展统计和和评估体系,科学评估会展发展情况,为扶持、促进会展业发展提供依据。
——培育品牌展会。争(申)办与自办并举,努力争取全国性展会来我市举办,同时发挥我市的优势,积极培育有潜力、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展会,加强对中小型自办专业展的培育和扶持,优化会展结构。按照会与展并重的原则,吸引国内外各类大、中型会议来我市召开,实现会与展的协调发展。
16、做大餐饮规模
近年来,我局围绕“名店”、“名宴”、“名菜”、“名点”、“名师”五个重点工作,大力推进餐饮业发展。目前,我市有中华名小吃35种,中国名菜41种,中国名点20种;有“中华老字号”企业11家,“中华餐饮名店”8家,全国绿色餐饮企业14家;全国餐饮业优质月饼8种;烹饪大师6名,烹饪名师1名,烹饪名人7名;舒友、牡丹、鹭发名列中国餐饮百强。今年,我们将以开展美食活动为载体,努力扩大餐饮规模。
——举办美食活动。培育荟萃各地名菜、名点的美食街,定期举办美食节庆活动,促进美食和旅游的互动。组织、推荐我市餐饮企业、厨师、菜肴、点心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名店、名宴、名菜、名点和名师的认定,推动我市菜肴的不断创新和提高,提升我市餐饮的知名度。
——扩大餐饮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各大菜系的知名企业来我市设店经营。鼓励我市有实力的餐饮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模式,发展品牌经营。推动午餐的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实现午餐供应的便捷化、标准化和卫生营养。推动SM音乐威厨房美食城、世贸商城卡乐美食广场的建设和完善。
——提升管理水平。开展酒店酒家分等定级活动,推进餐饮企业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17、关注安全稳定
近年来,国内相继发生的“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重大疫情。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和关注度也逐步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难度在加大。我市是全国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城市。去年我局牵头组织实施了2005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的食品安全工作;出台了全国首部对生鲜食品进行立法的政府规章——《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管办法》;海沧定点屠宰厂建成投产,结束了海沧区没有定点屠宰厂的历史,定点屠宰覆盖全市;重视安全生产,全行业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今年,我们将加倍关注安全稳定工作。
——实施“放心食品工程”。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工作,加强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建设,完善预案建设,加强防控禽流感;建立健全屠宰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大力实施“放心肉”、“放心菜”品牌战略,争创“全国三绿工程畅销品牌”;构建放心食品采购集散基地,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
——加强立法和规划建设。探讨制定《厦门市禽类屠宰管理办法》,推行禽类集中屠宰;制订《厦门市牲畜屠宰行业发展规划》。
——加强食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做大中埔生鲜物流中心,建成区域性采购中心;进一步加强闽南果蔬批发市场和马巷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使之成为区域性的果蔬中转批发中心;做好岛内屠宰场搬迁工作,推进全市屠宰场整顿整合,推动海沧肉联厂和银祥肉联厂做强做大,向肉类深加工和供应周边地区发展。
——完善市场运行监测预警和保障体系。健全信息直报及市场规模、运行质量、消费结构、商业网点、重要商品、重点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八大类指标的市场监测系统。
——建立应急情况下市场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厦门市应对市场波动紧急情况应急预案》,确定不同紧急情况应急物资品种、数量和承担供应任务企业,对应急物资采购、运输、储备、供应等专用支出及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健全重要商品应急快速反应机制。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应急商品投放网络建设;完善重要副食品商品储备制度,保障重要食品商品供应,维护市场繁荣稳定。
——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与奖惩紧密挂钩;有针对性地增加企业安全生产硬件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重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培训;推动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18、强化机关效能
我局高度重视机关效能建设,从狠抓制度落实、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内部教育和监督检查、切实转变机关作风等方面入手,增强机关工作的透明度,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提高机关干部的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和纪律意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显着提高。2005年,贸发局机关共获市级以上先进集体称号6个,其中省级1个;先进个人13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3人。今年,我们将重点围绕“五个转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在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奋发有为。
——转变工作重心。工作重心要从传统的审批、许可、分配、监督、管理向掌握行业发展规律、发展动态、发展方向,引导、服务企业转变。
——转变服务对象。服务对象要从服务于政府需要向调研企业需求、行业需求,服务于企业需要转变,把政府需要贯穿于服务企业之中。
——转变工作方式。工作方式要从单一部门、单独运作的方式向协调上下左右,合作互动,形成共识,实现工作目标转变。
——转变工作手段。工作手段要从传统的办公方式(如书面、人对人,面对面)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转变。
——转变工作机制。工作机制要从政府行为、政府全包向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市场化运作转变。
19、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去年,根据中央、省、市的部署,我局分两批按要求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个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肯定;全系统还积极投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之中,并荣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全系统共有省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8个,系统文明单位24个;省级“放心店”12个,市级“巾帼文明岗”11个,“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为商贸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今年,我们将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大力加强全系统干部职业的思想政治建设。
——强化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打好思想理论基础。
——做好干部人事的规范管理。贯彻落实《公务员法》,指导经贸干校工作,理顺供销社集团体制,抓好商贸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的党务工作,做好所属党组织第五轮党建责任制的落实工作。
——积极开展“三个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实施机关效能建设,重点抓好九项制度贯彻落实,抓好检查考评和奖惩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机关服务质量。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和“关工委”的工作,适时安排老同志参加报告会、支部学习、就近就地参观,积极主动地为老同志办实事、办好事。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两个条例”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认真加强对本单位、本部门重大决策、重大措施、重要资金使用行为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党内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坚持“三公开”原则,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公开制度,强化对重要岗位、重点人员、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和教育力度,完善对权力运行和资金运作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
|
|
|
|